告別2021,這披荊斬棘的一年,麗水“三農”戰線啟動品質農業崛起的戰略引擎——
這一年,全市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386元,同比增長11.6%,增幅排名全省各地市第一,實現農民收入增幅全省“十三連冠”;
這一年,全市低收入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14389元,同比增長16.1%,增幅繼續保持全省第一,實現低收入農戶收入增幅全省“六連冠”;
這一年,我市在浙江網上農博會上總成交額達5398.6萬元,其中零售成交額341.9萬元,排名全省前三,遂昌羽峰油燜鮮筍位列全省銷售商品第二;
還是這一年,麗水品質農業強村富民工作,被評為“2021年度中國民生決策創新典型”,同時高質量完成全國首個“名特優新高品質農產品全程質量控制創建試點市”建設任務……
一串串亮眼的數字,一份份燙金的榮譽,背后都是麗水新農人卓絕奮斗的汗水凝結,這奮斗的指向叫“品質農業”。
在麗水,品質農業是一場關乎農業生產體系的革新,是以農產品優質安全為基礎,以國際化對標、產業化經營、組織化發展、標準化生產、全程化管控、數字化賦能為抓手,打造現代科技與傳統農耕相結合的、需求側與供給側相貫通的現代農業生產體系。
風吹稻田,勢起山巒。麗水品質農業的澎湃活力,正為我市打造“以人的現代化為核心的農業農村現代化山區樣板”和“共同富裕美好社會山區樣板”輸送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肥藥雙控:一條從標準邁向品質的必由之路
圍繞“爭當全國領先的品質農業示范區”這一目標,不久前,我市著手實施“對標歐盟·肥藥雙控”新三年行動計劃,以農業農村部賦予的全國首個名特優新高品質農產品質量全程控制創建試點市為抓手,按照新“三品一標”有關要求落地踐行,推動麗水農產品全方位提升。
實施新三年行動計劃,既有政策連續性的考慮,也有現實意義。2020年底,省農科院邀請國家農業農村部專家組對我市進行專項檢查評價,在取樣驗證、現場查看等基礎上,專家組評價我市“對標歐盟·肥藥雙控”工作“是全國農業品質化轉型的有力探索,區域農產品全程控制的解決方案,農業高質量綠色發展的最佳實踐?!?/p>
自2018年開展“對標歐盟·肥藥雙控”行動以來,我市已推出禁限用農藥152種,歐盟撤銷登記并列入建議清單的105種農藥全部禁限用,同時提出禁限用替代農藥112種。2021年9月,我市發布全國首個《農資經營基本規范》,進一步完善農資市場經營秩序管理。農資經營店規范化和信息化、禁限用農藥自律退市、農藥實名制購買等覆蓋率均達100%,全市規模農產品生產主體合格證覆蓋率、追溯管理覆蓋率達100%。全市主要農產品省級例行抽檢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真正從源頭保障了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山”字系:一個區域公共品牌的掘金之路
近年來,我市堅持打造的“麗水山耕”品質農業、“麗水山居”田園民宿、“麗水山景”鄉村旅游、“麗水山泉”優質飲用水等“山”字系品牌享譽全國。
根植山水底蘊而啟動實施的“麗水山耕”品牌提升五年行動(2021年—2025年)(以下簡稱《行動》),再一次為這個區域公共品牌的掘金之路增光添彩。
在《行動》指引下,麗水山耕的品牌勢能被迅速釋放——
這一點首先表現在競爭力的提升。以“麗水山耕”溯源系統為初級農產品系統建設模塊基礎做深度融合,“浙食鏈—陽光農場”數字化場景應用作為省市場監管局浙食鏈+區域公用品牌省級試點總結推廣。
“產供鏈”的完善為品質升級插上了騰飛的翅膀。2021年以來,我市實施“1251”產品打造計劃,完成10款拳頭產品打造方案及產品包裝設計;完成20款新品設計和50余款定制委托加工產品;完成100款企業優選產品1.0版電子冊。還評選出遂昌長粽等十款麗水網紅農產品,推動形成產地和終端、市內和市外、線上和線下、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相結合的產銷對接合力。
終極目標是突破“山海關”。過去一年,我市組織參加全省首屆鄉村美食大會、省知名品牌農產品云展會等100余場展銷會;與靈隱寺、省體育職業學院、省公安廳等在杭企事業單位開展食堂合作?!胞愃礁碑a品入駐上海天文館、上海正大集團、上海船舶運輸科學研究所等6家單位。
值得一提的是,“山”字系品牌之于麗水本土的滲透力和影響力最是那一抹人間煙火。在2021“麗水味道”創意大賽上,10個麗水本土的特色小吃團體標準發布,尋常的街邊小吃在區域公共品牌的推動下走上了規范化發展的道路。
農耕文化:一場古法耕作+ 現代科技的“麗質”傳承
麗水品質農業的澎湃活力離不開集古法耕作和現代科技于一體的、極具麗水辨識度的農耕文化的加持。
受力于文化、發力于農耕。2021年,我市在這場“麗質”傳承中彰顯了麗水新農人不誤農時、晴耕雨讀的激情與活力——
發起成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中國)保護與發展聯盟”,成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中國)促進鄉村振興協作網”,致力于推動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宣傳、活化和發展。
爭取到中央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項目資金8348萬元,以農業共生體系一體化生態保護和修復為軸線,串聯沿線村莊、產業,擦亮綠水青山底色,打造一條“山朗水秀、陌上茭綠、農人忙耕、共生共享”的江南農耕好溪綠廊。
集成推廣“稻魚共生”“茶羊共生”“茭鴨共生”“林菇共生”“梯田共生”等共生系統和“養羊控草”“引鳥捉蟲”“以草防草”等綠色生態生產模式,塑造具有麗水辨識度的“古法+現代”耕作體系。
浙江慶元林菇共生系統列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遴選名錄,縉云茭白—麻鴨共生系統成功躋身第六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我市也成為全省擁有中國重要農遺數量最多的市。
實現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登錄30個,全國農產品全程質量控制技術體系(CAQS-GAP)試點生產經營主體65家,通過國家良好農業規范(GAP)認證生產經營主體39家,發布全球農遺傳承型、智慧農業生產型等品質農業發展十大模式,農業發展質量、效益和競爭力顯著增強。
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
過去,我們于滿目的翠滴間破曉而生;未來,我們在改革的大潮中踏浪前行。下一步,我市將以更強合力推動落地落實,更嚴要求推動高質量發展,更實舉措推動治理創新,以更高的站位,推動全國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