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會認為農機裝備是一個很低端的產品,實際上并不是這樣的。面向未來,農機有很多可升級的空間。很多人不清楚,這就需要我們做科普大使的去把這些技術推向社會,呼吁大家重視產業的發展。”12月2日,“農機科普大使”——濰柴雷沃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戰略總監田大永告訴記者。
田大永長期從事全球農業裝備領域的戰略研究和農機產品規劃,對歐美國家農業發展歷程及現狀有深入的研究,依托濰柴雷沃重工在國內農機領域的優勢,率先在行業內探索和實踐智慧農業,動態跟蹤農業互聯網產業的國內外市場動態,洞察產業發展趨勢和發展機會,推進農業裝備智能化,農業生產數字化、信息化。與華為公司、中國農科院等緊密合作,聯合推動“智慧農業解決方案”創新項目建設與落地,拓展行業數字化模式示范應用標桿。
農業的未來:不用人干活,種植數字化、機器做決策
在談論農機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之前,我們要先要弄清楚,農機是什么。
“農機就是保障我們能吃到飯、吃到饅頭的,管理這些種子在地里的生長過程的管理工具。”田大永說,“我們國內最近5年時間發展得非常快,得益于北斗導航統的全球組網。”
“現在在地里干活很累,將來怎么想辦法不干活呢?就是在家里面看著機器去干活,所有的拖拉機收割機全部變成機器人,那得多酷”。交談間,不難感受到田大永對未來智慧農業的期許。
當記者問道為何會選擇深耕智慧農業時,田大永回答道:“因為現在國內農業存在的問題。第一是人工成本特別高,現在我們國內最高的人工成本是農機的駕駛員,最高的已經到了一天1000塊錢的成本。前幾年的時候兩三百塊錢,這幾年的時間就翻了一倍。所以我們判斷未來5年,隨著90后和00后更多地參與到農業生產中來,會需要更多更加智能化的生產工具。”
“第二個原因是為了更高效、更環保的種植。我們現在施化肥農藥都是按照經驗,沒有數據支撐,大多數都是過量施肥。那么將來我們要在農機上進行創新,用數據分析種子的播種量、播種時間,施肥時間、施肥量等各種要素。”在田大永的農機藍圖里,未來的勞作不僅不費人力,還不費“人腦”,“由農機收集數據,農機做決策。還可以把農機接到期貨市場,來得出經濟效益最高的種植方案。”
智慧農機賦能濰坊農業
“有一句話叫中國農業看山東,農業看濰坊。其實濰坊這邊我們整個理念包括很多在農業方面的布局比較靠前。整個濰坊因為有了農機裝備的支撐,未來5~10年是一個非常好的機遇,既有產業的基礎,又有政策,包括很多環境的支持,同時有非常多的產業伙伴的支持。”濰坊這片沃土,給了像田大永這樣關心農業的人廣闊的施展空間,他們也在以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反哺濰坊農業。
田大永和他的團隊給出了智慧農業解決方案。在農業種植全鏈條上,智慧農業都大有用武之地。
耕、種、管、收全程自動駕駛技術,充分發揮濰柴集團液、電、傳動力總成核心技術優勢,確保2022年底實現L3級CVT拖拉機和收獲機無人駕駛商品化,“十四五”期間實現裝備500家以上無人農場全場景落地。精準農業技術全流程覆蓋,充分發揮高精度導航和遙感技術應用優勢,開發種、肥、水、藥精準施用技術,減少化肥和農藥投入10%以上;開發智能精準收獲技術,實現單機損失率再降低1%,實現畝均節本增效10%以上。智慧農業管理系統商用化落地,構建“云腦”管控,“農機+作物+土壤+環境”精準協作的智慧農業管理系統,力爭在“十四五”期間實現推廣應用2000萬畝以上。
不僅僅是推動智慧農業不斷向前,擁有了“濰坊農機科普大使”的新身份之后,田大永的肩上還多了科普、推廣農機的擔子。“我覺得科普的話,一個是面向社會公眾,做用戶方面的,給使用者的培訓。另外,借助于高校的相關專業,我們可以做一些交流溝通。再就是借助于咱們整個市里面的一些平臺。”
在田大永看來,社會對于農機的關心程度、參與程度能體現很多信息。“現在農機的這個行業不太容易去吸引到大學生,特別是農機專業的。有些學農機的學生會優先跑到汽車行業。”田大永表示,提高社會對于農機的認知度和參與度,是他所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