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飛虱是水稻上的主要蟲害之一,其危害發生面積和范圍逐漸擴大。近日全國農技中心發布了2021年中晚稻病蟲害發生趨勢,其中稻飛虱偏重發生,預計全國發生面積2.7億畝次。預測依據是當前稻飛虱在華南、江南和西南大部稻區百叢蟲量一般為300-1100頭,西南東部、江南中部局地最高達6-10萬頭;長江中下游、江淮稻區百叢蟲量一般100-300頭,上海局部最高4000頭。
一、稻飛虱危害及發生規律
稻飛虱是造成水稻減產的重要因素,稻飛虱的若蟲、成蟲刺吸水稻植株莖稈汁液為害,影響水稻的營養、水分的吸收傳導,引起水稻生長分蘗緩慢,出現“冒穿”“黃塘”現象。白背飛虱、灰飛虱還會傳播水稻黑條矮縮病,造成水稻矮縮不抽穗或者抽穗也是黑谷灌漿不飽滿。
稻飛虱的發生規律:稻飛虱具有遷飛性,可隨氣流(如臺風)遠距離從南向北遷飛,到了秋季降溫再回遷。前期以白背飛虱為主,中后期以褐飛虱為主,褐飛虱大量發生尤其是短翅型成蟲增多是稻飛虱大發生的預兆。稻飛虱生長發育適溫為20-30℃,但遇到高溫(日最高氣溫≥35℃)干旱會影響生長發育,按照以往的大發生情形總結出“夏秋多雨、盛夏不熱、晚秋暖和”預判規律,如去年的天氣較符合,后期大面積生產上出現稻飛虱大發生。
二、早用藥、用好藥防治
1、防治策略:根據水稻品種類型和稻飛虱大蒜情況,宜采取“壓前控后”的策略,多看田,早用藥、用好藥防治。
2、科學選藥:烯啶蟲胺、吡蚜酮、呋蟲胺及其復配制劑是當前主流藥劑,隨著使用年限和次數的增多,防效有所下降。吡蟲啉、噻嗪酮因抗性大而防效較差。敵敵畏、毒死蜱等有機磷類殺蟲劑以觸殺為主,持效期短,大發生時可用于控制蟲害。新藥三氟苯嘧啶對稻飛虱高效,有內吸傳導性,見效速度快,持效期極長,早用藥可長時間控制稻飛虱發生。為延緩害蟲抗藥性產生,建議輪換使用上述藥劑,如前期用吡蚜酮或烯啶·吡蚜酮,發生較嚴重時加入敵敵畏、毒死蜱等控制;或者前期用三氟苯嘧啶,達到長時間(20-25天)稻飛虱發生,后期發生稻飛虱可選用吡蚜酮或烯啶·吡蚜酮防治。
3、飛防要點:在分蘗期使用25%吡蚜酮懸浮劑20-30毫升/畝,在破口抽穗期可用10%烯啶蟲胺水劑100毫升/畝+25%吡蚜酮20-30毫升/畝。在水稻分蘗期也可選用三氟苯嘧啶(佰靚瓏)進行飛防。根據蟲害發生情況和水稻生長期合理加大用水量,如稻飛虱大發生飛防用水量要3升水以上。
4、栽培管理:不同的水稻品種對稻飛虱的抗性有差異,如嘉豐優2號其莖稈粗壯,對稻飛虱的抗性較好,能抵御稻飛虱的危害。合理施用硅肥能增強水稻莖稈的角質層,有利增強水稻對稻飛虱的抵御能力。此外,不要偏施氮肥,避免水稻貪青濃綠,穗肥加大鉀肥投入,能增強抗逆抗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