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固安縣北黃垡東村一處高標準農田里,種糧大戶熟練操控無人機開展追肥作業。通訊員供圖
本報記者 李博楠 閆瑋 曹明明 通訊員 王少坤 任涵 路麗潭
當前,正值農業生產的關鍵時期,各地春耕備耕工作已陸續展開。與往年不同,今年智能化農業機械在田間地頭“大顯身手”,成為春耕生產的“主力軍”,奏響“智慧農機鬧春耕”的動人樂章。
智慧農機“顯身手”
春耕“科技味”正濃
在科技支撐下,三河市的春耕場景繁忙而有序。
在三河市泃陽鎮北務村村北的胡蘿卜種植試驗田,智能淺埋滴灌技術正悄然改變著傳統灌溉方式。一條條黑色滴灌帶整齊地鋪設在作物根部,通過智能灌溉系統的精準控制,每一滴水分和養分都能準確地輸送到幼苗根部,既提高了水的利用效率,又為作物提供了穩定的生長環境。
李旗莊鎮小莊子村的無人駕駛拖拉機引人注目。這臺拖拉機外裝智能傳感和控制系統,可以實現無人駕駛,沿著預先設定好的路線精準行駛。牽引的新式播種機能夠一次完成開溝、播種、覆土等作業環節,將種子精準“射”入土壤中,大幅提高了種子的發芽率和作物單產。
在高樓鎮高廟村的麥田里,4臺高地隙植保噴霧機連成一線,緩緩駛過綠色的麥浪。噴霧機穩穩地穿梭在麥田中,噴頭均勻地將藥液覆蓋在每一株麥苗上,確保病蟲害防治不留死角。操作人員專注地駕駛機器,偶爾調整噴灑角度,確保藥液精準噴灑。
黃土莊鎮律莊子村新建的差分基準站,為周邊農機裝備提供了高精度的定位服務,大幅提升作業的精準度和效率。
與此同時,三河市農業農村局嚴厲打擊銷售假冒偽劣農機產品行為,確保農民買到質量可靠、性能優良的農機產品。通過發放宣傳資料、開展現場咨詢、執法檢查等多種形式,向農機生產、銷售和使用主體普及農機安全生產、農機購置補貼、農資打假等方面的法律法規知識。
智能環境控制系統
守護蘑菇四季豐收
走進固安縣牛駝鎮大沙垡村歐朗斯食用菌基地的智能化生產大棚,一排排立體栽培架整齊排列,清新的菌菇香氣撲鼻而來,雪白的秀珍菇簇擁生長,工人們在16℃的恒溫環境中忙著采摘。秀珍菇經過降溫、分揀、真空打包等工序處理后,將通過冷鏈物流運往北京、天津等各大市場。
每座大棚均配備一套智能環境控制系統,由溫控、濕控、光控、二氧化碳濃度調節等智能模塊組成,能夠對棚內的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等參數實時監測并進行調節。河北歐朗斯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技術員藏利穎指著智能環境控制系統的屏幕說:“只要設定好生長曲線參數,系統便會創造出最適宜秀珍菇生長的環境,打破傳統農業的季節限制,真正實現全年生產。”
當天,國網固安縣供電公司牛駝鎮供電所員工劉慶余、楊文友來到基地,幫助檢查空氣源熱泵、二氧化碳溫濕度變送器等關鍵用電設備,消除隱患。“生產秀珍菇對電力可靠性要求極高,從液體菌種制作、原材料儲備、菌棒生產、滅菌到菌棒培養、出菇管理,每一步都離不開電力支撐。特別是滅菌環節,必須24小時不間斷供電,一旦中斷,整批菌棒都得報廢。”河北歐朗斯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邱桂棟介紹。
國網固安縣供電公司持續擦亮“綠色希冀”品牌,不斷提升供電服務水平,保障特色農業發展用電,助力鄉村振興。該公司建立了定期走訪機制,主動與企業溝通對接,了解企業用電需求,講解安全用電知識;組織共產黨員服務隊開展延伸服務,對種植基地的供電線路、漏電保護器、開關等設備進行檢查,排查用電隱患;深化“村網共建”電力便民服務,將供電服務網格融入基層政府網格,持續延伸鄉村供電服務渠道。
“科技范”助力春管保豐收
架好設備、加入肥料、規劃飛行路線……近日,在固安縣北黃垡東村一處高標準農田,種糧大戶熟練地操控無人機開展追肥作業,給麥田補充“營養”。
正值冬小麥春季管理關鍵期,在春耕春管一線,田間地頭滿滿“科技范兒”——無人機高效施肥、自走式噴桿噴霧機、節水灌溉等各種高科技、智能化農機具“上崗”,為小麥豐收“保駕護航”。
廊坊綠園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經理張勁松介紹,與傳統人工施肥相比,無人機通過高精度北斗定位系統和智能播撒裝置,撒施更精準、均勻,能夠實現麥田施肥無死角全覆蓋,每畝麥田可以減少尿素投入15公斤左右,且單臺無人機日均作業面積達500畝以上,追肥效率明顯提高。該項技術在節肥省工的同時,避免了人工踩踏對麥苗和土壤結構的破壞,為麥苗健康生長和土壤可持續利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大城縣驀門村麥田里,噴灌設備噴出的水花均勻灑落在嫩綠的麥苗上。營養液通過滴灌管上的微小孔隙,滲透到小麥根部附近。
近年來,我市堅持“精、調、改、替、管”技術路徑,突出精準高效,圍繞施肥新技術、新產品、新機具,采用測土配方施肥、種肥同播、無人機追肥等技術,推進化肥減量增效工作,全力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同時,積極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技術,采用滴灌、噴灌設備,既提高了水資源利用率,又實現了肥料、營養液的“按需輸送”,確保麥苗“喝足水”“喝好水”。
目前,全市擁有植保無人機525架,日作業能力30萬畝左右,有效提升農作物病蟲害防治能力。全市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8%以上,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90%,科技裝備已成為糧食連年豐收的重要保障。
蔥香溢沃野 產業繪新篇
春回大地,農事正忙。固安縣西桃園村大蔥種植基地,數十位村民在田間穿梭忙碌,起壟、挖溝、插苗……新翻的泥土混合著蔥苗清香撲面而來,勾勒出一幅生機盎然的春耕圖景。
作為當地特色農業的標桿項目,固安縣坤城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自2019年成立以來,通過“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發展成為集育苗、種植、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綜合體。該基地帶領30余名工人進行成品蔥生產,基地種植面積達500畝,生產用工輻射周邊20公里。
固安縣坤城大蔥種植基地負責人石月亮表示:“我們有自己的育苗技術和采收設備,目前帶動周邊村街100多名村民就近就業。大蔥年銷售量在2萬噸左右,主要銷往京津冀地區,構建起聯農帶農的長效機制。”
近年來,固安縣立足鄉村振興,因地制宜發展大蔥等種植產業,采用專業合作社、職業經理人托管的方式,有效解決了農戶就近就業問題,進一步帶動村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