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發行重慶市分行信貸支持的觀景口水庫項目
農發行重慶市分行信貸支持的永川區鳳凰湖產業園公共配套設施提升工程
農發行重慶市分行信貸支持的黔江濯水鎮人居環境建設
農發行重慶市分行信貸支持的忠縣“三峽橘鄉”田園綜合體
金秋時節,瓜果飄香,稻谷滿倉,山野田間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一幅“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畫卷在廣袤的巴渝大地徐徐展開。
鄉村振興事關民族復興大業。作為國家的銀行、支農的銀行、補短板的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重慶市分行堅持以服務鄉村振興統攬新發展階段支農業務,率先與市農業農村委、市鄉村振興局簽署2000億元《戰略合作協議》,聚焦服務國家糧食安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農業現代化、農業農村建設、區域協調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六大領域精準發力,充分發揮農業政策性銀行“當先導、補短板、逆周期”職能作用,彰顯了“糧食銀行”“農地銀行”“水利銀行”和“綠色銀行”特色品牌形象。
數據顯示,今年1-9月,該行累計投放各類支農貸款330億元,9月末貸款余額1790億元,較年初凈增180億元,增幅11.20%,用高質量服務鄉村振興的實際行動踐行“支農為國,立行為民”的職責使命。
筑牢“大國糧倉” 做活土地文章
一輛輛運糧貨車駛進駛出,運來黃澄澄的玉米、稻谷鋪滿了糧庫,重慶市永川區糧食儲備庫里忙得熱火朝天。正在查庫的農發行重慶市分行信貸人員介紹道,目前正值秋糧收儲入庫,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候。
全力支持政策性收儲和市場化收購,大力助推糧食全產業鏈發展,是農發行的主責主業。今年以來,農發行重慶市分行累計投放糧油貸款超11億元,足額保障糧油增儲、購銷和輪換資金需求,堅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守住“糧食銀行”主陣地。
同時,農發行重慶市分行進一步加大對糧食安全產業帶的支持力度,積極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全域國土綜合整治、農村土地整治與修復、農村土地有序流轉和發展等,做強“農地銀行”品牌。
位于萬盛的采煤沉陷區,昔日農房破損、水土流失,如今綠樹蔥蔥、新樓林立、農田平整;位于墊江的東南部鄉村振興示范帶,原本不規則的地塊形狀逐漸實現小并大、短變長、亂變順的地塊布局,大大提高耕地有效利用和土地產能……一個個保“糧”安全、助農發展的項目,都離不開農發行的支持。
守護一江碧流 扮靚美麗之地
群山環繞中的觀景口水庫向巴南江南新城輸送著清澈優質的原水。作為國家172項重點水利工程之一,觀景口水庫遠期將徹底解決江南新城69萬人供水、沿線12萬人飲水及5萬畝農田灌溉,并承擔重慶市中心城區380萬人的生活應急供水保障任務。
據介紹,農發行重慶市分行通過投貸結合的方式,累計向觀景口水利樞紐工程提供資金16.4億元,有力保障了項目順利建設。
聚焦水利工程建設,農發行重慶市分行近年來陸續支持了嘉陵江磁井段防洪護岸綜合整治工程、潼南大石橋水庫、云陽庫岸整治工程等多個具有典型意義的項目,今年以來累計投放水利貸款近28億元,9月末水利貸款余額近140億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支持水利建設只是農發行重慶市分行堅持生態優先、助力綠色發展的縮影。
在渝北,依托10億元農業政策性資金支持,結合農村“三變”改革,大力實施10萬畝經果林、10萬畝生態林國土綠化工程,唱響了“綠山”與“富民”協調推進的生態致富樂章。在彭水,8億元農業政策性資金為摩圍山及郁山鎮農村人居環境建設提供有力保障,以支持美麗鄉村建設,加快推動當地民族民俗文化生態旅游業快步發展。在黔江,9.8億元農業政策性資金架起了濯水鎮村旅共榮的資金橋,千年古鎮、宜居鄉村的繁榮景象吸引著八方來客……
據統計,農發行重慶市分行持續加大對綠色產業和項目的支持力度,以綠色金融服務綠色發展,今年累計投放長江大保護貸款超88億元,綠色貸款余額超330億元,助力重慶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賦能融合發展 加速渝鄉共富
漫步在忠縣“三峽橘鄉”田園綜合體,橘海青青,柑橘掛滿枝頭。作為全國首批18個國家級田園綜合體試點項目之一,三峽橘鄉集“產業、生活、景觀、休閑、服務”五大功能于一體,農文旅在這里加速融合。開園以來,累計接待游客約50萬人次,實現總收入2億元左右,惠及周邊10個村3.5萬余人。
從支持基礎設施建設到助推產業發展,農發行重慶市分行通過助推三產融合發展的方式支持了田園綜合體建設,通過構建產業化聯合體的方式支持酉陽油茶、萬州生豬產業發展……以支持產業興旺為著力點,開辟了服務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新路徑。
補齊農業農村短板,加速推動城鄉融合發展,農發行的產品實現對鄉村振興重點領域全覆蓋。完善農村公路、打造農業園區、提升農業現代化、支持保障性租賃住房和城鎮老舊小區改造……農發行一直在行動。據介紹,農發行重慶市分行通過支持璧山膠輪有軌電車“云巴”示范線、重慶公路物流基地園區、西永微電子產業園區、江南立交改造工程、巫山農村路網改造等一系列項目,進一步激活了城鄉發展活力。今年以來,該行累放城鄉一體化貸款超140億元,為重慶市唱好“雙城記”、共建“經濟圈”、推動“一區兩群”協調發展貢獻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