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專家,你們這機器能給我們一臺嗎?剛好最近播種需要用!”
“孟總,不好意思,這臺機器還沒有量產。我們這臺先留給你們用嘛,用完還給我就行。”
年末歲初,正值馬鈴薯播種的季節。近日,巫溪縣尖山鎮大包村,市農科院農機所高級工程師李平帶著最新研發的馬鈴薯播種微耕機進行演示后,現場就有了這樣一組對話。
讓大包村馬鈴薯種植合作社負責人孟廉心動的,是在當地還未進行高標準農田改造的情況下,這臺農機可為馬鈴薯產業解決機械化播種的大難題。
馬鈴薯是山區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產業之一。近年來,我市在馬鈴薯機械化播種上加大研發力度,推出了一些農機。“但山區還有很多沒有改造的農田,那些中小型機器并不適用,農戶需要微型農機來過渡,減輕作業強度。” 李平說。
因此,在市薯類產業技術體系的支持下,李平開始了馬鈴薯播種微型農機的研究,并于去年在日本的考察中得到了靈感。
李平說,馬鈴薯播種,一般要先開溝,再施肥、放入種薯,最后覆土掩蓋。但他在日本看到,當地人就用一臺微型農機,直接在平地上播種薯,更換作業機具后,在行間進行開溝,就直接把泥土拋撒到兩邊的種薯上了。
“這樣一來,更改了我們傳統的作業步驟,機械化作業更簡便!”李平按照這一思路,回國后很快選擇了一臺市面上常見的微耕機平臺,對配套的播種、開溝機具進行研究。
播種機具相對簡單,關鍵是調試、匹配好播種速度,避免漏播。難點在于開溝機具。
“開溝得夠深,翻出來的泥土量才能足夠覆蓋種薯。其次,還要考慮泥土拋灑半徑,確保能夠蓋住種薯。”李平說,根據現有開溝機具,他對開溝的刀片進行了升級,確保挖得深,同時對種薯播種行距進行了測試、匹配。
經過一年多的研究、試驗,終于趕在這一季馬鈴薯播種之際推出了這臺新機器。根據實地操作情況看,種植戶僅需先平地,就可在微耕機上加掛播種機具播撒種薯,然后更換開溝機具完成覆土,較人工播種效率提高5倍以上。
“接下來,我們將加快設備量產,助力山區農戶用較少的資金用上輕便好上手的馬鈴薯播種機。”李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