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巧玲瓏的拖拉機到“巨無霸”的谷物聯合收割機,從機械化到智能化、從傳統種植到智慧種植……近日,2024年“高質量發展調研行”湖南主題采訪活動走進位于長沙市岳麓區的中聯重科智慧產業城,從耕作、播種、管理到收割、烘干,覆蓋主糧作物生產全過程;不僅有適用于我國北方旱田、南方水田、丘陵山地等區域的產品,還有針對海外市場進行個性化升級的產品,讓種地變得更智慧,更省事、省力。
智慧農機:可實現厘米級的精準作業
“這款是我們今年的拳頭產品——PL80,經過兩年的深入研發打造和市場驗證,這款產品能夠滿足中國南、北方從水稻到麥子收獲的全適應性要求。”中聯重科水稻機械事業部副總經理許輝介紹,公司推出的這款履帶式收割機集合了三大首創技術,農機不但能根據負荷情況調整參數,滿足不同田塊作業需求,避免堵塞、陷泥;還能自動調整進入最低油耗狀態;割臺還能自動調整高度,既減損也能避免“鏟土”。
湖南70%的面積為丘陵山地,山丘區田塊細碎分散,高低不平,形狀不規則,限制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依托工程機械領域的技術優勢,中聯重科聚焦這些短板,將新能源、數字技術、人工智能等成熟技術應用于農機裝備,開發出了新一代智能農機產品。
南方主要種植的是水稻,插秧是農業生產勞動強度大、技術要求高的環節,也是水稻種植最關鍵的一步。“只需一人補充秧苗,不再需要駕駛員,可根據規劃線路自動駕駛。同時,該插秧機還搭載了‘北斗’衛星定位技術,能夠實現厘米級的精準作業,并且通過高精度仿人工插秧技術,取秧插秧不易傷苗。”中聯重科水稻機械事業部研究院院長員征文介紹,中聯重科根據南方山地特點研發的智能駕駛插秧機,搭載自主研發的智駕系統,可實現自動駕駛、作業計畝、車輛監測三項技術有機融合,大大降低了對人工的依賴,讓水稻插秧更加智能化。
除了應用于南方的小靈快特色農機,現場一款款巨無霸也吸引了調研記者的好奇。
“這臺TF220谷物聯合收獲機足足有近4米高,主要用于新疆地區收獲谷物。”中聯農機聯席總經理郭崗介紹,它不僅跑得快,收得好,一秒的喂入量能達到22公斤,一小時可以收割60-110畝地。它可以收割玉米、大豆、小麥等20余種作物,實現一機多用,采用的混流脫粒清選系統,不僅滿足高效作業,還能把籽粒損失降低至0.6%以下,可在收獲時大幅減少損耗。
在智能方面,比如割臺可以隨著地面坡度自動仿形,變換收割角度,能實時監控破碎率、損失率、畝產,還能自動根據作物情況調整收割參數;裝載的多路監測報警監控系統,可有效防止堵塞或零部件損壞,避免故障發生;還可選配智能輔助駕駛系統,進一步提升收獲性能,降低駕駛勞動強度。
智慧農業:從經驗種植向精準管理
打開中聯重科智慧農業平臺,遠在千里之外的安徽中聯峨橋智慧農業示范基地所有實時數據、畫面、參數等均在一個頁面上顯示,包括氣象、土壤、施肥、作物等全要素,平臺利用AI大模型即可給出作業建議,并且可以直接給智能農機設備下發作業指令。
“這個平臺不僅能實時顯示每個地塊的作物生長狀態,還提供智能灌溉、施肥管理等多樣化決策服務數據信息。”中聯智慧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王昌貴打開中聯重科峨橋智慧農場的實時狀態大屏介紹,經過多年研發試驗,利用土壤檢測、肥力評價算法、土壤健康施肥算法、遙感長勢缺乏診斷算法、變量處方作業技術等,實現水稻生長全過程的基肥和追肥變量施肥,由經驗施肥做到按需精準施肥。一個生長季可以節約肥料10%以上,增產5%左右,綜合增收50-80元。
近年來,中聯智慧農業圍繞聚焦大田作物智慧種植技術研發與示范推廣應用,構建了“天、空、地、人、機”五位一體的方式采集相關數據,即衛星遙感、無人機、地面傳感器、地面服務團隊、智能農機五個維度。同時基于作物模型和AI大模型技術的智能決策體系,實現了大田作物種植的數字化、智能化管理。
中聯重科依托工程機械新能源、新數字、人工智能技術優勢,全力推進農業機械技術革新,實現了“耕、種、管、收、儲”全環節,“丘陵、平原”全地域,“農機裝備端、生產種植端”全數據覆蓋。中聯重科副總裁盧青介紹,“未來,我們將繼續堅持農業科技創新,藏糧于技,不斷推動智能農機裝備提檔升級,藏糧于地,促進智慧農業快速發展,以農機、農藝、農信有效融合,助力‘中國飯碗’端得更穩,讓鄉村振興成色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