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進大德鎮龍王村千畝稻田,只見收割機在田里轟隆隆響個不停。隨著機器駛過,稻穗瞬間被卷入收割機中,經過脫粒、篩選等一系列工序后,金黃飽滿的稻谷被源源不斷地裝入袋中。
農業機械化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村生產力的重要基礎。今年以來,我區以加快農業現代化為著力點,著力鍛長板、補短板、強弱項、優服務,全區農業機械化各項工作全面提質,呈現出全程全面高效有序發展態勢,為全區糧食穩產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農業機械化水平持續提升
“以前父母只種幾畝水稻,都十分辛苦。現在我種植1200多畝水稻,全部采用農機作業,反而輕松多了。”臨江鎮響石村種糧大戶李小軍說,他陸續購置了價值100多萬元的各類農機,不僅方便自己種水稻,也為周邊種植戶提供水稻機械耕種收服務。
我區地處重慶市東北部大巴山南麓,是全市的農業大區。多年來,我區把推進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作為農業機械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嚴格、規范、廉潔實施農機購置補貼與應用政策,推進農機裝備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確保惠農政策真正惠民惠農。
“農機購置2476戶受益,補貼資金314萬余元,補貼農機2617臺套,比2023年同期增長30.46%。”區農業發展服務中心農業機械化服務站站長錢宗輝介紹,今年僅半年時間就超額提前完成全年任務,超額19.82%,農機需求十分旺盛。
今年上半年,我區加大新機具、新裝備推廣力度,植保無人機、無人輔助駕駛拖拉機等高端智能、先進適用、高效低損、智慧綠色、安全可靠農機占比不斷提高。
“我們堅持定時不定時核查相結合,堅持全查和抽查相結合,嚴守底線紅線,嚴格監督管理。”錢宗輝說,今年上半年,我區對農機補貼資金3000元以上的,實地核查48臺次,核查比例100%;農機補貼資金3000元以下的,電話抽查680臺次,抽查比例達到29.6%,確保了利農惠農資金用足用好用到位。
農機裝備補短板成效顯現
日前,在九龍山鎮種糧大戶邱恭成的稻田里,隨著收割機轟鳴作業,金燦燦的稻穗被迅速割下、脫粒、裝車。“現在有兩臺收割機在作業,一天能夠收割水稻60畝左右,后面準備再增加兩臺收割機,到時候4臺收割機齊上陣,預計10多天就能夠把水稻收完。”邱恭成說。
我區把糧食生產作為農業機械化工作的首要任務和重點工作,圍繞短板薄弱環節和大面積提單產,加大投入力度,持續補齊水稻育秧插秧環節短板,有效助力農機化水平提升。
今年上半年,我區爭取資金26萬元,采購大缽體毯壯苗等標準化育秧盤35萬盤,壯秧劑10噸,切實穩定鞏固機插秧育秧物質基礎。爭取資金110萬元,新建智能化集中育秧中心300平方米,暗室催芽室50平方米,采購集自動化鋪盤、覆土、播種于一體的智能化機械化育秧成套設備1套,年機械化育秧達到5000畝,確保了育秧智能高效一體、省地省種省肥省水省工。
“我區育秧機械化闊步走在全市前列,成為新典范和新亮點。”區農業發展服務中心糧油服務站站長王開周介紹,今年3月份,全市水稻智能化高效豐產栽培技術培訓暨新機具新技術助力農業春耕生產活動現場會在我區成功召開,我區機械化育秧工作得到與會人員的一致肯定。
今年上半年,我區爭取資金30萬元支持6戶種糧大戶,新采購水稻高性能高效率乘坐式插秧機6臺,堅定了種糧大戶多種糧、種好糧的信心,激發了多用農機、用好農機的熱情。由于政策措施的有力有效,今年全區水稻機插秧達到4萬畝,穩定了水稻面積,提升了水稻單產,為糧食安全保障提供了有力的機械化支撐。
從“會種田”邁向“慧種田”
打開手機,點開小程序,農田氣溫、濕度、土壤墑情等數據便可實時呈現。農戶只需動動手指,就能掌握莊稼生長情況。這樣的場景,如今在我區的農業生產中越來越常見。
從“會種田”到“慧種田”,在我區,智慧種田帶來的變化,體現在實實在在的收成上。今年,我區種植水稻42萬余畝,平均畝產493公斤,總產量約20.7萬噸。
“高素質農民培訓是適應農村經濟發展新形勢,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區農業農村委主任扈月文說,目前我區培育的6名農機手已入選新一輪部市級農機使用一線“土專家”名錄,人數位列全市第二,6名“土專家”成為我區農機技能人才的典型代表和農機作業及社會化服務的標兵能手。
今年,我區在臨江鎮響石村,開展水稻大缽體毯狀苗智能化和非智能化對比栽培試驗100畝,市農機總站進行對比質量測定,各項技術指標符合要求;在臨江鎮響石村,開展無人輔助駕駛機直條播試驗100畝,目前各項試驗任務正有序推進;在岳溪鎮英武村,與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化試驗團隊聯合開展機械臂采摘柑橘試驗,試驗成果已納入該校科技成果項目申報……
我區把農機化技術作為農機推廣的重點和引擎,積極推廣應用高產高質、降本增效的現代綠色機械化技術5項,農機化技術應用率越來越高。今年以來,我區在臨江鎮響石村建立水稻智能化高效豐產栽培技術示范片500畝,在全區推廣水稻機插秧4萬畝,在水稻、柑橘等農作物上推廣植保無人機飛防面積20萬畝以上。
今年上半年,我區還加強社會化服務的引導指導,推動農機社會化服務主體在水稻、玉米、大豆、油菜等農作物的耕整地、機插秧、無人機飛防、機收等環節上開展社會化服務,機械化耕整地4.7萬畝、機械化播種與機插秧3.6萬畝、機收0.5萬畝、無人機飛防10萬畝,社會化服務成效顯著。
農機一小步,農業一大步。從傳統的“黃牛下田”到如今的“金戈鐵馬”,我區鉚足干勁,不懈奮斗,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向高質量發展邁進,給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