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河源萬綠智慧農場廣袤的田野上,無人駕駛旱旋耕機、無人駕駛水旋耕機、無人駕駛平地機、無人駕駛插秧機、無人駕駛直播機、無人駕駛收獲機、無人駕駛運糧車、巡田無人機等20多臺(套)智能農機,在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羅錫文團隊成員的遙控下,或單機作業、或多機協同,有條不紊地展示水稻耕種管收的無人化智慧生產全過程。
這壯觀的場景,是工廠化農業與農機專項“無人農場服務鄉村振興”現場會的無人化農機現場作業演示環節。會議由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主辦,華南農業大學和東源縣政府承辦。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春江、國際宇航科學院通訊院士鄭日恒、南京農業大學副校長朱艷等知名專家,與來自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及園區代表共150余人齊聚一堂,以“無人化智慧農場關鍵技術與裝備”為主題進行技術交流。
“‘誰來種地、怎樣種地’,是我國乃至世界農業面臨的共同問題。智慧農業是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無人農場是解決‘誰來種地、怎樣種地’的有效途徑。”羅錫文團隊核心成員、華南農業大學工程學院研究員胡煉表示,作為“工廠化農業關鍵技術和智能農機裝備”專項的重要研究項目之一,華南農業大學無人農場技術實現了耕收管種全覆蓋、機庫田間轉移作業全自動、自動避障異況停車保安全、作物生長過程實時全監控、智能決策精準作業全無人。
胡煉介紹,目前,華南農業大學在國內15個省啟動了30多個無人農場建設,配置了100多臺(套)智能農機裝備。其中,湖南益陽大通湖再生稻無人農場2023年實現了兩季畝產1290.1公斤。本次現場作業演示所在的河源萬綠智慧農場,是在廣東建設的7個水稻無人農場中規模最大的一個,目前4200畝稻田已進入收獲期。
羅錫文表示,作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的“工廠化農業關鍵技術和智能農機裝備” 專項自實施以來,在無人農場關鍵技術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取得了一批高產紀錄,得到農民和社會的廣泛認可,推動了智慧農業和數字鄉村發展。接下來,要從提高作業精度、可靠性和操作便利性等方面加快技術攻關,同時擴大技術應用規模,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并考慮將應用領域從種植業拓展至養殖業。
會議當天,趙春江、鄭日恒、朱艷等專家分別就農業自主系統技術研究與實踐、傾轉涵道風扇電推垂直起降飛行器關鍵技術與應用、智慧農業關鍵技術及其應用等主題作主旨報告。專項相關項目負責人及上海聯適導航公司、廣東萬綠智慧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結合項目實施情況,圍繞水稻、小麥和玉米生產全程無人化作業技術裝備,高性能播種、大喂入量谷物聯合收割機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農機無人駕駛及精準作業技術等內容展開了交流。
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副主任張輝表示,各項目團隊要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不斷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標準化、譜系化產品,加快打造智慧農業無人化技術體系,示范推廣更多的無人化綜合性解決方案,推動多元化的應用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