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寒冬日,新疆庫車市廣袤田野里,林帶環繞,道路相通,渠道相連,萬頃良田連片成方。經過秋翻冬灌等精細管理,良田正積聚能量、蘊藏生機,為來年豐產豐收孕育著希望。
近年來,庫車市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讓糧田變良田,實現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為提高全市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夯實根基。
化零為整,推動集約化經營
2023年12月31日,在庫車市齊滿鎮甬庫團結村,村兩委干部正在商議春節前村里分紅事宜。2023年,甬庫團結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385萬元,人均純收入達到28860元。今年計劃分紅150萬元,其中土地收入分紅140萬元。
甬庫團結村黨支部凝聚力、帶動力強,群眾團結互助氛圍濃厚,是一個群眾致富創業積極性高的民族村落。村里有耕地1.5萬畝,人均耕地7畝。主要種植棉花1萬畝、小麥3800畝。村黨支部書記孫志寶介紹,團結村集體經濟和村民收入3年來持續增長,得益于高標準農田的建設。
建設智慧農業,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益。在上級相關部門指導下,2023年10月,甬庫團結村農田智能節水灌溉系統建設完成,全村整體實現了農田灌溉自動化、智能化、節水化和高效化。
“種田不需要下地灌溉,以后在磅房和手機上便可操控。”團結村種植大戶王海燕說,過去種田,面朝黃土背朝天,從春耕到秋收,幾畝地忙活一家人。如今,一個人就能管好200多畝地。
60多年前,團結村村民懷著滿腔熱血,憑著一把把鐵鍬、坎土曼,用勤勞的手將沙包地變成農田。隨著拖拉機、無人機等農用機械的投入使用,生產效益有了提升,但干旱缺水、大小不一又分散的田塊,依然制約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
近年來,隨著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實施,在村黨支部動員下,堅持村民自愿原則,村內9000畝土地都交給了村里種植大戶管理,形成化零為整的集約化管理。小塊地變成了大條田,水利設施、防風林帶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為開展全程機械化作業、推廣先進適用農業技術、發展現代農業創造了條件;灌溉從大水漫灌到滴灌,節水蓄水調水,水資源得到更合理利用。團結村棉花籽棉畝產由過去的300多公斤增加到490公斤,小麥畝產由過去的300公斤增加到700公斤。土地流轉費用由以前的幾十元如今增長到900元,外出務工或做生意的村民土地流轉后,家庭實現了多元化增收。
王海燕從最初種植棉花100畝增加到800畝,她籌措資金平整土地,安裝滴灌設備,培肥地力、蓄水保墑,第二年種棉收入就增加了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