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非洲都有悠久的農耕傳統,農業一直以來都是中非合作的關鍵詞。早在上世紀50年代,中國就開始通過農業技術合作等方式向非洲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2000年首屆中非合作論壇以來,中非農業合作朝著全方位、多領域、深層次的方向不斷拓展,成效顯著。
近日,第四屆中國與國際發展論壇“應對糧食安全 推動中非農業合作可持續發展”專題會議在北京舉辦,會議由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發展合作研究所等主辦,各界代表就中非農業產業鏈和供應鏈、氣候變化、可持續農業等領域進行了深入交流。
產業鏈與供應鏈是合作的重要抓手
產業鏈與供應鏈連接著各國的經濟,連通著全球產業資金、產業技術。打造一個穩定、安全、暢通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體系是國際社會的共同責任。中非在開展農業合作過程中,產業鏈、供應鏈是非常重要的抓手。
中國農業大學講席教授、全球食物經濟與政策研究院院長樊勝根認為,對于農業食物系統而言,產業鏈非常關鍵。“中國農業食物系統的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占總GDP的24%、25%左右,但農業本身的GDP只有6%,農業產業鏈附加值是單純農業本身的好幾倍。”樊勝根說,“非洲農業產業鏈附加值當然沒有我國這么多。許多非洲農戶家里是沒有能源的,沒有能源就沒有冰箱,沒有冰箱就無法冷藏,這是限制非洲農業食物系統轉變的重要因素。”
以系統性的農業產業鏈和供應鏈的視角來規劃中非的農業合作,已經成為中國政府和企業界的普遍共識。
近年來,中國不斷推動擴大對非洲農產品的市場開放,為非洲農產品輸華建立綠色通道,加快準入程序。據商務部西亞非洲司二級巡視員袁林介紹,目前,非洲國家已有近400種農食產品可開展對華出口,中國還主動給予27個非洲最不發達國家98%輸華產品免關稅待遇,免稅稅目涵蓋幾乎所有農產品。2022年中非農產品貿易額達88億美元,其中中方自非進口額達52億美元,較十年前翻了一番。
企業投資也為中非農業合作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據統計,截至2022年年底,中國企業對非農業投資存量超過7億美元,投資范圍從傳統的糧食和經濟作物種植、畜牧及水產品養殖向上下游的育種、制種、農機本地生產、倉儲加工等全產業鏈不斷拓展,有效幫助當地提升糧食自給的水平,增強產品加工和出口創匯的能力,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為非洲國家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發揮了積極作用。
水稻和珍珠粟都是非洲的主糧。中地海外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經濟師王淼認為,形成全產業鏈的技術和模式才能讓中非農業合作更可持續。“我們針對非洲的農業系統,與國內合作伙伴開展了大米加工的研發。非洲吃的蒸煮米,是先蒸煮,然后再烘干、再碾米的。我們開發這個核心技術和工藝是為非洲整個米業的發展奠定基礎。”王淼說,“針對珍珠粟,我們引入中國的加工設備,把加工完的產品賣到非洲超市里,并通過展銷會形成產業鏈。”
氣候變化已成非洲農業發展的重大挑戰
農業是高度依賴自然環境的行業,需要穩定的光照、水和溫度才能順利開展生產。氣候變化給農業帶來了不可預測性和不確定性,這對世界各國都是重大挑戰。尤其對于非洲而言,盡管非洲溫室氣體排放量占全球的不到4%,但卻是受氣候變化沖擊最大的大陸之一。
氣候變化對非洲農業造成很大影響。“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非洲的氣溫上升速度快于全球水平;降水量變化使得非洲干旱地區更加干旱,潮濕地區更加潮濕,帶來干旱和洪水頻發、土地荒漠化和土地退化;海平面上升,海岸線退化和侵蝕。”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西亞與非洲研究所研究員袁曉慧說,這些變化將導致非洲的一些土地不再適于耕種,農業產量下降,病蟲害頻發且更易傳播,加劇非洲糧食安全危機;同時,氣候變化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交通和市場等農業流通的基礎設施,給農產品貿易帶來不利影響。
“不久前閉幕的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8)非常關注涉及到農業、農食系統的議題。百余國在大會期間簽署的《關于韌性糧食體系、可持續農業及氣候行動的阿聯酋宣言》是締約方大會歷程中首個聚焦農食系統和氣候變化的宣言,強調多方需要提高雄心,共同行動,推動糧食安全與解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問題的協同,并保護受氣候變化影響地區的農民生計。”世界資源研究所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方莉認為,農食系統的可持續發展也是解決當下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問題的關鍵所在。中國未來與非洲開展合作時,應統籌考慮人、氣候和自然因素。
“非洲的農業生產相對粗放,循環農業發展比較落后,秸稈還田、再生農業、土壤保護等還有較大發展空間。非洲現在化肥施用量增加,土壤肥力急劇下降,土壤有機質的損失將是未來非洲農業面臨的挑戰之一。”樊勝根說,我們在幫助非洲提升產能的同時,要注重保護環境和可持續發展,面向未來的農業必須要注重土壤的再生能力、保護土地。
袁曉慧就中非合作幫助非洲農業應對氣候變化提出幾點建議:將氣候變化納入整體的中非農業合作規劃,充分考慮因氣候變化帶來的農業生產的不確定性和損害因素,評估其影響并設計應對之策;幫助非洲建立應對氣候變化的預警體系;沿農業產業鏈提供應對氣候變化的援助支持;強化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伙伴關系,加強與域外援助方、國際組織、非洲本土發展機構、私營部門和農業科研機構之間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