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涇川縣農業機械化取得長足發展,進入快車道,圍繞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新目標,緊盯薄弱環節,全力加快推進特色農業機械化,跑出農業機械化發展“加速度”,助力鄉村振興駛入“快車道”。
“2019年,我縣成功創建全國第四批率先進入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北斗、無人駕駛農機、植保無人飛機等智能農機也進入了生產一線,建成標準化農機合作社17個,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達到80個,建成糧食烘干廠2處……一個個跳動的數字,是提升,是創新,為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強有力支撐。”涇川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夏愛軍介紹說。
今年以來,涇川縣依托農機化項目,大力推進農機裝備集成應用,舉辦縣級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機械化演示會2場次,演示推廣高新裝備100臺次以上,培訓機手3600人次以上,建立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集中連片全程機械化示范基地1個,示范面積100畝,引進關鍵環節機械裝備70臺以上,攻克薄弱環節難題,加快補齊機械化短板,全縣小麥、玉米生產綜合機械化率分別達到99.96%、97.75%,全程機械化質量不斷提升。
“我縣農機購置持續增長,提質增量成效顯著,2023年補貼中央農機購置補貼資金911萬元,大中型拖拉機、多功能聯合收割機等高性能機械加快增長,馬鈴薯收獲、中藥材挖掘、蘋果園管理、智能化監測、無人化植保等裝備成為新亮點,農機裝備結構持續優化,裝備水平和作業能力不斷增強,社會效益更加明顯,有效助推農業生產方式轉型升級。”涇川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毛紅濤說。
緊抓機遇,多措并舉,培育扶持農機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接續實施“一鄉一社”建設、“糧食生產裝備提升行動”“糧食生產關鍵裝備累加補貼”“丘陵山區糧食作物薄弱農機裝備累加補貼與示范”等項目,促進服務組織規范化建設,增強現代裝備水平,提升社會化服務能力。農機服務實現由小麥、玉米為主向馬鈴薯、大豆、油菜、中藥材等作物擴展,由耕種收作業向全程全面機械化延伸。止目前,全縣農機專業合作社達17個,入社成員240以上人,農機作業服務年收入達0.57億元以上,代耕代種、土地、勞務、訂單托管等社會化服務加快發展,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為牢牢守住糧食安全底線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