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龍蝦養殖面積、總產量、總產值分別為43.3萬畝、6.65萬噸、51.3億元,位列全國第七位。2023年,小龍蝦養殖面積達到45萬畝,產量6.8萬噸,全產業鏈總產值53億元,位居湖北省第四位。
以上這兩組數據,正是湖北省沙洋縣小龍蝦產業的發展成效。沙洋縣委常委、副縣長李俊怡介紹,近年來,沙洋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水產綠色養殖,將小龍蝦作為該縣的富民產業、支柱產業,探索形成“兩委托兩托底三跟進”運營模式,走出了一條生態漁業綠色發展新路子。
后港鎮萬畝連片小龍蝦標準化示范基地位于后港鎮獨棗村和喬湖村,項目區總面積13165.35畝,稻蝦面積10580畝,由獨棗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統一流轉運營。結合后港地形地貌,實施“無溝平板稻蝦連作”模式。“在基本保持稻田原貌的基礎上,通過加寬、加高、加固田埂,提升稻田水深,不挖溝或開挖少量淺邊溝。這樣既不占耕地,又減少了稻田工程的改造費用,還可避免土壤潛育化。”沙洋縣水產發展中心主任楊紅武介紹,頭年稻谷成熟收割后,留茬30-40厘米左右并將田面散落的稻草還田,分別集中成若干小草堆,休田到次年1月放水種草,2月下旬到3月放蝦苗,4月中旬至6月插秧前可收獲一兩批蝦。“蝦收完后再種一季稻,這樣就實現稻谷、小龍蝦雙豐收。”目前,全縣已創建萬畝連片生態蝦稻養殖基地6個、千畝連片稻漁綜合種養示范片30個。
據介紹,基地創新推行由政府主導、企業和養殖戶參與、合作社跟進的“兩委托兩托底三跟進”運營模式。“兩委托”即在土地改造方面,由村集體經濟合作社以每畝666元的價格與農戶簽訂土地流轉協議,由鎮政府依托項目資金對田塊統一進行標準化改造,由合作社以每畝700元的價格反租給養殖農戶。“兩托底”即針對養殖過程中的風險問題,企業主動承擔社會化服務介入托底。湖北小龍蝦產業控股集團楚玉有限公司為基地所有訂單養殖戶配套小龍蝦保險,按照不低于市場價格與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簽訂訂單回收協議,托底收購。“三跟進”即在技術方面,由楚玉公司聘請由養殖戶推選的技術員,按照“無溝平板稻蝦連作”模式的技術標準,對養殖戶開展培訓和指導。
獨棗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工作人員算了筆細賬:每畝農機化可節約成本26.6元,投入品(蝦飼料、動保產品)和農藥節約成本22.5元和22元;稻谷畝均增收40公斤,按市價增收104元,小龍蝦畝均增收25公斤,按均價增收750元;村集體先流轉后返租土地,可以增收33萬元;企業通過簽訂收購訂單,可獲1500噸優質小龍蝦,可增加產值300萬元。
水產養殖的關鍵在養水,如何讓尾水達標排放一直是水產養殖業最關心的問題,也是發展小龍蝦產業的必答之題。“要以高品質、生態化為目標。”楊紅武介紹,“我們采用‘三池兩壩’尾水凈化模式,養殖尾水經過生態物理凈化處理達到二級排放標準后用于灌溉,真正實現了‘零排放’和綠色循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