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自寧夏農林科學院的枸杞、玉米、辣椒、雜糧4項作物新品種集體亮相拍賣會,起拍價格121萬元,最終成交價格161.5萬元,溢價率達33.5%。
“這次拍賣會,我們精心篩選了全院成熟度高、市場應用前景廣闊的4個新作物品種,分別是高產高蛋白玉米新品種‘寧單55號’、辣椒新品種‘寧椒12號’、黃果枸杞新品種‘寧農杞20號’、蕎麥新品種‘固蕎1號’,供各位企業家參與競拍。”寧夏農林科學院院長劉常青介紹,開展科技成果拍賣,為企業搭建了解科技成果的平臺,從而擴大科技成果的影響力。
拍賣中,成果持有人首先對成果進行推介,隨后企業出價展開競拍,出價最高者獲得項目技術轉讓權。寧夏農林科學院枸杞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王亞軍從品種特點、特征特性、產量表現、種植要求等方面對“寧農杞20號”進行了介紹。經過幾輪競拍,該成果起拍價60萬元,以81.5萬元成交,并奪得本次拍賣會“標王”。王亞軍表示,當前寧夏枸杞以紅枸杞為主,存在種植枸杞比較效益下降、精深加工產品同質化嚴重等問題。“寧農杞20號”果實大、坐果率高、口感好,適宜原汁加工,將給寧夏枸杞產業發展帶來更好的前景。
寧夏農林科學院農業生物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新介紹,高產高蛋白玉米新品種“寧單55號”平均畝產897公斤,粗蛋白質可達11.61%。該成果最終以50萬元成交。
今年以來,寧夏農林科學院加強科研項目精準管理,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全年謀劃實施科研項目416項,取得登記成果122項,較2022年實現了翻番,授權國內專利152件,發表論文231篇,科研質量水平取得新的提升。
農林科學院在種業振興行動中展現了新擔當新作為。先后組建育種科技創新團隊9個,審定新品種264個、登記非主要農作物品種49個、植物新品種保護權53項,建成各類種質資源庫(圃)8個,收集保存小麥、水稻、玉米、枸杞等16科61種種質資源20萬余份,選育的小麥新品種“寧春58號”、玉米新品種“中夏糯68”和水稻新品種“寧粳48號”分別刷新了寧夏高產紀錄,甜瓜新品種“鳳冠”在第七屆國際瓜類作物學術大會上獲得優秀品種獎,枸杞新品種“寧杞7號”占全區新定植面積的80%以上,“寧薯19號”和灘羊種質基因鑒定芯片和配套檢測等一大批主推技術入選全國或寧夏回族自治區主推品種和技術。
在加強科技創新的同時,寧夏農林科學院在寧夏率先開展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改革試點,突出成果轉化,加快成果應用。今年7月成功舉辦全區首屆農林科技成果拍賣會,拍賣了代表全區高水平農林科技成果的18項品種與技術。全年科技成果轉化總金額預計較去年增長20%以上,實現科技成果與市場需求、企業需求高效對接,再創歷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