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贛中,一個萬安魚頭鮮天下。一條萬安魚“領游”出一條產業鏈。到2025年,萬安全縣生態魚產值有望達到8億元以上。
在贛北,一條有機魚游出仙女湖。新余仙女湖良好的生態環境孕育出了豐富的魚類資源,仙女湖漁業養殖產量年均在400萬斤左右,產品暢銷到全國各地。
在贛南,一泓清水孕育富硒生態魚產業鏈。“陽明湖”生態魚品牌響徹粵港澳大灣區,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在這里變成了現實。
這只是江西省生態漁業發展的縮影。江西各地持續做好顯山露水文章,依托豐富的水生態資源,發展生態漁業,不斷做大做特一產、做強做深二產、做優做活三產,力促生態漁業產業鏈“鏈”接千家萬戶,讓生態漁業成為江西千億漁業產業的一支勁旅。
大水面生態漁業
龍頭引領鏈條延伸
江西水系發達、河網密布,有大小河流2400多條和全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水域總面積2500萬畝,約占全國內陸水域面積的9.34%,是內陸漁業大省。
按照“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總體要求,江西全省各湖庫屬地管理部門開展了大水面的“三網”專項整治,累計清理湖泊水庫圍網8.94萬畝、圍欄6.04萬畝、網箱250.69萬平方米。隨著大水面集約化養殖時代基本退出,江西省各級漁業部門轉變發展理念,創新了大水面“牧漁養水”綠色生態漁業等一批新的經營管理模式。
“堅持生態為先、提倡綠色發展”成為發展生態漁業的關鍵。江西省農業農村廳漁業漁政局負責人詹書品認為,在所轄的中小型山塘、水庫經營管理上,庫區水生生態環境穩定為主,漁業生產經濟效益為輔。在大型湖庫等大水面資源的經營管理上,發展模式較為成熟的生態漁業,經濟效益比較顯著。
江西省堅持生態開發,分類經營。對適宜發展漁業的水庫,多采用單一水體獨立經營,承包給本地漁民發展養殖業;對水生生物資源豐富、水域環境良好、魚類等水產經濟動物品種繁多的水庫,由于投資量較大,多數通過招商引資的方式,引進客商投資經營生產;對于水面遼闊、水質營養、環境秀美的大水面湖泊資源,由政府組建專門機構來維護所轄水域社會治安,并承包給大型龍頭企業經營管理。以仙女湖、軍山湖、廬山西海為代表的大水面湖泊養殖多以化零為整的方式,委托龍頭企業或者國有公司進行管理。
仙女湖是“中國七仙女傳說之鄉”,匯聚了奇峰、森林、島嶼、曲水于一域,良好的生態環境孕育出了豐富的魚類資源。早年,生活在仙女湖附近的村民大多以捕魚為生,但由于不科學的養殖和捕撈方式,當地的水域生態環境遭到了破壞。
“過去的養殖模式以庫灣攔網養魚為主,由于攔網的原因,仙女湖主流各水系就不能相通,形成了死水養魚的格局。”江西仙女湖漁業公司副總經理、仙女湖漁樂園董事長萬金平說,為保護仙女湖生物多樣性,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余市成立江西仙女湖漁業有限公司,對仙女湖8萬畝水面實行統一經營、統一品牌,發展凈水養魚、碳匯有機漁業,嚴格實行“人放天養”的生態養殖模式。
為了能在不破壞環境的前提下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仙女湖漁業公司采取了改良捕撈方法、錯開捕撈時間等措施,既不降低水質,又收獲了不錯的產量。萬金平告訴記者:“通過采取自然養殖的方式,現在的漁業養殖產量年均在400萬斤左右,產品賣到全國各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