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山東農擔工作人員在齊河縣晏北街道葛莊村指導種糧大戶郭云辦理擔保手續。 資料圖
作為農業大省,山東在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征程中,如何充分發揮財政杠桿作用,實現精準“輸血”、有效“造血”、通絡“活血”?
截至今年9月,企業累計為三農領域提供擔保貸款1614億元,扶持了26.5萬戶農業經營主體;本年新增289億元、在保524億元,多項主要經營指標穩居全國前列;項目累計代償率僅為0.33%,低于全國1.26%的平均水平,連續4年在國家農擔公司風險管理評估評價中獲評A級……
這是成立于2017年12月的山東省農業發展信貸擔保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山東農擔”),用時近6年交出的答卷。與40億元注冊資本相比,山東農擔將財政資金的政策效應放大了約40倍,秘訣何在?
山東農擔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安民介紹:“6年來,山東農擔堅守政策性定位,加快數字化轉型,推廣‘政策性擔保+財政政策+貨幣政策+金融科技’運行機制,聚合財政貼息、獎補、人民銀行支農支小再貸款等組合政策,有效調動起銀行和農戶的積極性,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凝聚支農合力,打好協同支農“組合拳”
聯合省鄉村振興局,推出“齊魯富民貸”;聯合省工會,推出“工創貸”;聯合團省委,推出“魯青農擔貸”;聯合省婦聯,推出“巾幗貸”;聯合省商務廳,推出“電商貸”;聯合省文旅廳,推出“魯擔文旅貸”……在山東,省級層面的涉農部門,大多有山東農擔精準對接、提供產品和服務的身影。
省直部門如此,市縣層面亦然。山東農擔堅持機構下沉、人員下沉,搭建起“公司總部+市級管理中心+縣級辦事處+鎮街農擔工作站”的四級服務網絡。總部設14個職能部室,在15個市設管理中心,統籌協調市轄區內業務開展;推動154個區縣設立農擔辦事處,鎮街農擔工作站達到1007個,撬動全省政擔合作層面4000多人參與農擔工作,形成全覆蓋工作體系。
山東農擔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陳祥志自豪地說:“我們不斷完善市縣政策支持體系,已協調推動濰坊、威海、臨沂等地出臺市級分險及貼息政策,推動高唐縣、羅莊區、蘭陵縣等地提高縣級分險比例,59個縣將農擔工作納入當地政府考核,形成了推進合力。”
與金融機構的合作更是“走在前”。通過構建銀擔聯席會議機制,山東農擔已與省農信聯社、省農行、省郵儲等主要合作銀行召開聯席會議,推進系統互聯、政策互通、問題互答、展業交流。同時,引入人行支農支小再貸款機制,為農商行等地方法人機構拓展低成本資金來源。
“目前,公司已與228家銀行簽署新版《銀擔互信協議》,3萬多名銀行客戶經理在農擔業務系統中辦公,通過建立互信機制防范風險轉嫁,完善分險機制壓實各方責任,形成多層次全方位競爭為農良好態勢,降低了農業經營主體融資成本。目前,農擔項目的平均融資成本較一般貸款下降45%,累計為各類主體減負120多億元,真正做到讓利于民。”山東農擔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李玉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