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紅梅,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所分子檢測中心副主任,在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中,協助組長組織、協調、調動調查人員開展走訪、調查、收集等工作,在系統調查和資源收集工作中兢兢業業,圓滿完成系統調查與收集的各項任務指標。
用責任收集每一粒種。為了做好資源的系統調查和收集工作,易紅梅對全市農作物種質資源分布和相關情況進行了全面調查,對普查摸底情況進行了分析,與組長和調查隊員認真討論確認了夏秋季節田間重點作物種質資源,明確每一次調查的目標和任務。在全面協調開展種質資源系統調查和地方珍稀特色資源調查保護收藏工作的同時,為收集到更具有價值的信息資料和資源樣品,她查閱、整理了大量的北京市種質資源相關的資料,向老專家、老技術員多方咨詢,確保北京市的特色種質資源能得到有效的保護。
不斷創新工作方式。在組織全體隊員開展首次系統調查工作后,她及時總結經驗,優化后期調查方案。每次調查前,都與當地向導和技術人員充分溝通,明確資源類型和調查路線,根據實際情況組織調查隊集中調查,大幅提高了調查工作開展效率。為了提高基層人員參與積極性,制定了相應的獎勵制度,提高了基層的參與度。
為全體人員做好后勤保障。為保證資源調查與收集人員的安全,做好各項后勤服務保障。包括為工作組成員和臨時調查人員購買保險,為每一次調查配備專業的野外考察車輛,協助組長為調查組成員配備調查裝備與物資。先后組織調查和收集行動46次,在每一次外出調查之前,她都查閱當地的天氣情況,避免在山區調查的各種風險,在調查人員出發和返程時,每次都一一確定人員的安全情況。在外出調查期間,做好大家的餐食、飲水安排,讓所有調查人員不僅有工作保障,還能感受到集體的溫暖。
用科技護好每一粒種。組織玉米、小麥、蔬菜、谷子等作物開展收集種質資源的田間鑒定和DNA指紋“身份證”構建。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在品種DNA指紋鑒定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在本次種質資源調查與收集行動中,采用DNA指紋技術為每一份種質資源構建分子“身份證”,為今后種質資源的保護與利用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