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稻、脫粒、收谷、入倉……近日,在新橋河鎮田莊灣村的省級糧食生產萬畝示范片里,放眼望去,金黃的水稻成片連塊,串串稻穗顆粒飽滿,空氣中彌散著陣陣稻香。
今年53歲的舒孟春是該村的種糧大戶,下午3時他就開著收割機來示范片,對已經成熟的晚稻進行收割。“今年下半年雨水比較充足,晚稻長勢很好,看這個收割情況,大概在11月上旬時能全部收完,每畝可產稻谷600公斤。”舒孟春說,今年他承包了近500畝農田種植雙季稻,依托糧食“訂單生產”,他從育秧、插秧、田間管理到收割、烘干,全程采用機械化作業,不僅種田更輕松,效益十分可觀,今年光晚稻的純收入估計就有20萬元。
稻浪翻滾,機聲隆隆,在機器的轟鳴聲中,舒孟春操作著收割機在稻田里來回穿梭,不到15分鐘,一畝稻田便收割完成。裝滿稻谷的收割機駛向田邊,脫粒的稻谷順著輸送管道嘩嘩“流”進路邊等候的運糧車中。“按以往人工收割的方式,4個人需要一天的時間才能收完1畝。現在我一天就可以收30畝田,用收割機收稻子,省時又省力。”舒孟春高興地說。
今年,為提高秋收效率,確保不誤農時,資陽區精心組織,采取有效措施,合理調配農機具,組織收割機械奔赴田間地頭,幫助農民搶收秋糧,確保糧食顆粒歸倉。據統計,今年資陽區晚稻種植面積28萬畝,預計晚稻總產量13.5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