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工程”繪就海島洞頭和美鄉村新貌。 林軍偉 攝
浙江省溫州市洞頭區漁村眾多,300余棟保存完好的特色虎皮石頭房,曾經是島上漁民遮風擋雨的唯一家當,如今這些獨具特色的石頭房經過改建,已經成為網紅酒吧、漁家樂和特色民宿,曾經“靠海吃海”的漁村,如今也換了方式吃起了文化飯。2003年浙江省開啟的“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給萬千鄉村帶來了美麗蝶變,打開了鄉村海島跨越式發展的“閘門”,正是這場觸及深層本質的鄉村革命,讓溫州市洞頭區抱住了金山銀山,更留住了碧海藍天。
小漁村迎來“蝶變”
“當我的車駛過跨海大橋、駛出隧道,眼前波光粼粼的海面閃著金光,夕陽、海浪、沙灘,錯落的民房、蜿蜒的山路,我被眼前的美景驚呆了,從那一刻起我就下定決心要回鄉創業!”2017年回洞頭探親的潘春環想起當時一瞬間做出的決定,至今都覺得是一次正確的選擇。
家在洞頭漁村,在外打拼多年的潘春環回憶,那年她返鄉途經隔頭村的山坳時,被眼前一幕深深吸引住,依山望海的村落猶如一個世外桃源。多次實地勘探對比后,她最終決定回鄉創業。
經過專業設計和建設團隊3年的共同努力,一座名為“伴House”的民宿群在隔頭村揭開面紗。在保留了古石厝風霜脈絡的基礎上,他們增加了建筑幾何設計,里面是極度舒適的現代風設計,真正印證了“外面五千年、里面五星級”。在潘春環和伙伴們的傾心經營下,伴House民宿名聲越來越響,各地游客紛至沓來,成為洞頭漁村精品民宿的一張金名片。
依托獨一無二的海洋海島資源,洞頭區以生態保護為基礎,以環境整治為支點,以機制創新為驅動力,一場環境保護、修復、提升的戰役打響,席卷了當時洞頭全區94個村居,從“垃圾治理”到“廁所革命”,政府主動干、精心干、扎實干,群眾積極參與、自主融入,看得見、摸得著的幸福感一點點累積起來。隔頭村就是當時的94個村居之一,曾經“深藏不露”的小漁村轉身變成遠近聞名的網紅村。
過去,“靠海吃海”是洞頭當地人賴以生存的方式,但隨著沿海地區經濟社會的加速發展,海洋資源開發與保護的矛盾日趨突出,非法挖砂、采砂以及其他人為干擾損害程度日益加劇,岸線景觀破碎化較嚴重,整體面貌破舊、凌亂。
2016年,洞頭區成為首批“藍色海灣”整治行動試點城市,3年后,再次入圍二期項目。7年行動換來“水清、岸綠、灘凈、灣美、物豐、人和”的美麗景象,也撬動了產業崛起、海島振興。強村的路子越走越寬,漁民紛紛開起漁家樂、民宿。
如今,洞頭已將6個分布在環島公路的村落串成一線,打造“古漁村振興示范帶”。在整個示范帶建設中,既要對受損岸線生態進行修復,又要建設連接大海的親海廊道,還要開展漁村環境整治,實現海陸整治空間高度統一,為海島漁村升級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在這場改革中,洞頭的百島千礁都經歷了蛻變。國家生態縣、國家級海洋公園、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國家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全國第二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幾年來,洞頭將20余張國字號生態“金名片”陸續收入囊中。
漁民找到“夢想生活”
入秋以來,不少入住過張素萍家民宿的“熟客”陸續通過微信向她預訂或代購洞頭的紫菜、鰻魚鲞等特色漁產品,讓張素萍一時忙碌起來。
張素萍是洞頭區半屏島上一名土生土長的漁嫂,她在距離韭菜岙沙灘不遠的半屏民宿一條街上經營著兩家民宿。“我家民宿在周末、節假日都要提前好幾天預訂。”張素萍說,韭菜岙沙灘為民宿一條街30余家民宿帶來不少客源,每家民宿年收入都逐年增長。
在洞頭區東屏街道半屏島,韭菜岙沙灘的修復,讓村民感到整個村子都復活了。“2019年,我們在附近訓練時,發現原來是一片亂石灘涂的韭菜岙,竟然成了一片干凈整潔的沙灘。”韭菜岙沙灘運營負責人楊森權回憶起初遇韭菜岙的情景,在區政府的支持下,他立即承包了沙灘,引進熱氣球、海上飛人、帆船等海上項目,推出煙火秀、沙灘音樂節等活動。
如今小小的一座半屏島,涌現出民宿漁家樂65家,床位近780張,村里的農房租金相較幾年前漲了將近20倍。曾經踏著風浪捕魚的漁民現在瀟灑地開起了快艇,旅游旺季一天收入超萬元。
隨著星光經濟、文旅經濟等富民產業上線,韭菜岙已成為溫州“旅游新地標”、浙江“網紅打卡點”,夜灘游玩更是帶火了周邊的民宿經濟,在旅游旺季甚至是“一房難求”,實現灘涂變沙灘、鄉村變景區的華麗蛻變。如今,楊森權在韭菜岙沙灘的文旅項目已帶來超200個就業崗位,沙灘所在的松柏園村人均收入增長50%以上,村集體經濟增收超200萬元。
這樣的例子在洞頭比比皆是。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越來越多的游客走進海島漁村,民宿經濟、沙灘經濟等致富模式應運而生,海島人民的“向往生活”從夢想變成了現實。
人們欣喜地發現,曾經外出打工的年輕人回來了,不少企業慕名來投資創業。現在,每年有千名大學生回鄉創業,常住人口比10年前增長了22%。老百姓工資性、財產性、經營性收入大幅增長,城鄉收入比倍差縮小到1.52∶1,均衡度排在全省前列。
海島的“共富新景致”
對于洞頭人民來說,海洋不僅意味著生命、資源,更意味著未來。隨著“千萬工程”的推進,洞頭文旅產業發展迅速。
坐落在洞頭東北面的海霞村,是聞名全國的洞頭先鋒女子民兵連的誕生地、駐扎地。近日,村里的海霞之家、海霞電影館兩個場館正式對外開放,進一步豐富海霞紅色旅游陣地內容,也吸引了眾多游客慕名而來,感受首任連長汪月霞當年的民兵生活景象,通過沉浸觀展、觀看《海霞》電影、換裝拍照等方式重溫經典。
近年來,海霞村以“紅色文化”帶動“紅色產業”共富場景落地,融合打造海霞文化發展中心教育研學產業、軍事主題公園軍旅體驗產業、海霞青年營石厝文旅項目、海霞村共富產業,形成了“一館一中心一營一路一園”的產業格局。2022年,海霞村接待游客40余萬人;海霞文化發展中心開設337個班次培訓學員2.1萬余人,營業額達2000余萬元;海霞村經營性收入達25.18萬元。
“村里與海霞文化發展中心聯動開展海霞廚娘比拼大賽,將村里巧手廚娘挖掘出來組建共富‘游擊隊’。”海霞村廚娘帶頭人鄭小萍介紹,為了滿足外來游客、海霞青年營住客、海霞文化發展中心研學團隊等群體多樣化的用餐需求,村里開辦起共享食堂,依托“漁家廚娘·共富工坊”平臺,讓賦閑在家的漁嫂們化身漁家廚娘,為游客們烹調地道漁家美食,帶動大家靈活就業。
說起“漁家廚娘”,東岙頂村的廚娘葉愛萍是當地一名名氣響當當的“網紅”廚娘。因為燒得一手好菜,葉愛萍經常參與代廚服務。
“線上,區里為我們嫁接了‘洞頭超惠玩’等數字平臺,需要廚娘代廚,在手機上就能點單,打開了線上代廚市場。線下,有‘最海鮮·漁家廚娘’海鮮代加工點,還有‘廚娘小包團’服務,能聯動區內外旅行社和區內的景區景點、民宿餐廳,讓廚娘與中小型民宿‘抱團營收’,為游客提供定制化代廚服務。”葉愛萍說。去年以來她已經累計接單185件,年增收可達4萬元以上。
2022年,洞頭區又嘗試打造漁港綜合體——東沙不夜港項目。今年5月,東沙不夜港一期工程已正式完工,依托“海洋沙灘”的資源,帶動片區夜經濟發展,迎來共富的新景致。目前,“比利司”全球好貨進口精品店等消費場景已在東沙不夜港陸續開業。
為何會選東沙?洞頭旅發公司工作人員郭文澤認為原因有兩點。其一,東沙漁港是一個天然漁港,呈“C”字形,每年禁漁期,港口停靠著許多漁船,結合洞頭特有的“千帆歸港”的漁業文化,形成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其二,漁港水陸交通十分方便,結合周邊布局,打造出“從浪尖到舌尖”的最“鮮”漁市排檔,煥發漁港的人文潛力和商業價值。
“東沙不夜港的未來值得期待。”郭文澤說,這里將帶動本地村民推出漁人碼頭夜市、小吃一條街、夜景燈光秀等旅游新業態,打造未來漁村群眾致富增收生產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