鱗鱗池面水初生,萍底青蛙自在鳴。近日,行走于陜西省禮泉縣史德鎮張冉村田間步道,阡陌縱橫,莊稼成片,玉米抽穗揚花,蘋果掛滿枝頭,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構成一幅絢麗的秋日豐收畫卷。
禮泉縣魚躍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位于張冉村南100米處,遠看一片大棚,近聽蛙聲陣陣。走進養殖基地,5個室內池塘一字排開,整齊美觀,池塘邊上用方鋼圈圍,堤岸覆蓋兩層薄膜外罩綠網。基地內配套了尾水改造工程,沉淀、凈化、消毒、曝氣注氧……高標準、高規格的設施為牛蛙、鮰魚、黃顙魚、叉尾鮰提供了舒適的生長環境。
該公司負責人雒小學今年55歲,在外打拼多年,始終鄉情難忘。退休之后,他毅然回到家鄉張冉村,萌生了反哺家鄉的想法,并立即付諸行動。該公司于2022年3月開始建設,總投資100萬元,占地面積3000平米,現有室內池塘5個,占地1200平方米。目前養殖牛蛙100萬只,鮰魚、黃顙魚、叉尾鮰共1萬余條。
談及牛蛙及其他魚類養殖方面的技術和管理,雒小學滔滔不絕:“容易引起牛蛙和魚類生病的原因主要是水質的問題,要做到勤消毒,我們對池塘里的沉淀物進行定期清理,水位一般在20-30厘米之間,一旦發現有問題,要及時處理,飼料要適量……”
“起初我們發展牛蛙等特色水產養殖,主要是為了豐富當地居民的菜籃子,這個項目市場競爭小,產值比較可觀,西安、咸陽的市場供不應求。第一次投2萬只牛蛙,毛利潤就賣了8萬元。加上鮰魚、黃顙魚、叉尾鮰等,預計年可獲凈利潤50余萬元。”雒小學表示,該公司還雇傭了6名本村村民長年在基地務工,最繁忙的時候雇用十幾個人,人均月工資5000元。
據史德鎮宣傳委員高創介紹,禮泉縣魚躍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是目前全縣唯一一個特色水產養殖基地,為進一步提高水產養殖效益,不斷探索新型環保高產養殖方式,公司將啟動建設工廠化養殖基地,發揮占地少、養殖高效、管理成本低、排放環保等優勢,形成一種新型漁業養殖方式,更好地帶動本土水產業發展,推動村級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進一步拓寬群眾增收渠道。
鄉村振興離不開產業支撐。近年來,禮泉縣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積極探索“集體經濟+公司+農戶”的發展模式,大力發展牛蛙、鮰魚、蟾蜍等特色水產生態養殖,全面落實建基地、育產業、創品牌、拓市場等工作舉措,走好產業發展“特色路”,打造鄉村產業振興“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