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種一粒籽,秋收萬擔糧。眼下,鎮寧自治縣寧西街道五興壩區1500余畝水稻陸續成熟進入收割期,一臺臺大型收割機在稻田中來回穿梭,金黃色的稻穗迎風起伏,飄來陣陣稻谷的芳香,田間地頭一派豐收景象。
走進五興壩區,放眼望去,色澤金黃、顆粒飽滿的稻穗鋪滿田野,微風拂過,連片的稻穗不時掀起金色細浪,空氣里彌漫著陣陣谷物清香,農機手正在操作著收割機在金色的稻浪中來回穿梭作業,伴隨著收割機的轟鳴聲,一片片金黃的水稻整齊倒下,脫粒、碎稈一氣呵成,沉甸甸的稻穗轉眼間變成稻谷裝入車中,村民們把剛收割的新鮮稻谷收入袋子后抓緊時間運回家中進行翻曬。
割機在稻田中來回穿梭。
寧西街道錦屏村村民楊祥稱,他家有3畝多地,平常是人工做的話要抓緊時間,不然的話一天還做不完,現在用收割機半個小時就收完了,我們覺得很方便,減輕了勞動力。
金色的稻浪。
據了解,五興壩區為寧西街道糧食功能主產區,壩區面積為1736畝,涉及果寨村、錦屏村、和平社區3個行政村社區,其中水稻種植面積1550畝,大部分采用機械收割,主要種植品種為“金優 、宜香優”等系列特色優質稻品種。為著力做好壩區機收減損和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市、縣農機中心相關專家還在五興壩區開展了糧油測產及病蟲害防范指導。他們成功地完成了稱重、測水雜和計算單產等工作,確保了糧食產量調查源頭數據的真實準確。這進一步推動了農機按標按規作業和水稻產業高質量發展,展現了保障糧食生產和保護生態環境的“農機”作用與力量。
收割水稻。
縣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程蕾表示,今年,鎮寧縣農業農村局以激發農技人員創新創業為契機,在寧西街道錦屏村“揭榜掛帥”水稻藥劑拌種減量增效及綠色防控關鍵技術,組裝拌種,秧田帶藥移栽,科學用藥等集成技術,保證壩區水稻安全生產。通過機械化收割,市級專家現場測產驗收,示范區畝產較歷年增產百分之十以上,病蟲害損失控制在百分之五以下。
裝包稻谷。
機械化收割一次性能完成收割、脫粒、秸稈粉碎等多項作業,大大提高了勞動效率,不僅讓農民告別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收割模式,同時,秸稈還可以打碎還田,既保護環境,又增加了土地肥力。下一步,壩區將大力推行機械化收割水稻并實現秸稈粉碎還田,從而降低生產成本和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和綜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