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熱科院分析測試中心科技人員指導外國學員開展農藥殘留檢測新技術實驗操作。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鄧衛哲 攝
日前,為期20天的發展中國家熱帶農產品質量安全新技術培訓班在海南順利舉行。來自古巴、多米尼克、埃塞俄比亞、牙買加、毛里求斯、巴基斯坦、塞拉利昂、泰國、老撾共9個國家的29名農業部官員和研究所科研人員參加培訓。
本次培訓由商務部主辦,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以下簡稱“中國熱科院”)承辦,該院分析測試中心負責執行,旨在提高發展中國家熱帶農產品質量安全新技術水平,深化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在熱帶農產品質量安全領域的合作。
農產品質量安全國際與區域合作是中國與各國合作框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全球共同追求的農業發展目標。熱帶特色高效農業是海南省的四大主導產業之一,隨著海南自由貿易港政策落地和RCEP生效,海南將成為全國唯一一個國內、RCEP區域、區域外供應鏈都可以實現零關稅的地區,海南與廣大熱區發展中國家在熱帶農業領域合作潛力巨大,農產品質量安全將成為海南與發展中國家熱帶農業合作的重要技術保障。
中國熱科院分析測試中心主任徐志介紹,此次培訓班聚焦熱帶農產品質量安全新技術,從“政策+技術+標準”全面為學員們解讀中國熱帶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在課程安排上精心設置了中國熱帶農產品質量安全發展現狀、標準體系的建設與應用、風險評估、檢驗檢測新技術等專業課。
同時,培訓班還安排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先進儀器實驗操作和現場教學,組織學員參觀標準化生產基地和加工廠、制作中國茶等活動。
“培訓課程內容豐富,知識翔實,課堂中互動性強。尤其是實踐培訓,讓我們掌握了檢測設備的使用方法。”毛里求斯糧食和農業研究與推廣研究所高級推廣官安蘇塔告訴記者,毛里求斯消費者和政府都十分關心產品質量和安全。她會將所學知識毫無保留地分享給農業部門同事,以便更好地促進安全和高質量的農業生產。
埃塞俄比亞農業職業培訓學院副院長米什拉克直言,雖然埃塞俄比亞也非常重視農產品質量和安全問題,但還缺乏先進的檢測設備和技術。中國制定了許多標準用于農產品安全檢測,非常符合部分發展中國家以小農生產為主的農業發展現狀,適合推廣落實。
在引進來培訓交流的同時,近年來中國熱科院分析測試中心還依托農業農村部國際合作與交流項目聯合國內對外交流合作企業和政府機構,以“政府+科研單位+走出去企業”的模式,不斷加大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開展熱帶農業技術和標準推廣。
首次將香蕉、木薯、橡膠、可可、咖啡、香草蘭等重要熱帶作物主要技術標準翻譯成老撾語、泰語、柬埔寨語、緬甸語、法語和西班牙語,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推廣應用,推廣面積達12萬畝。組織專家赴老撾、柬埔寨、泰國和巴拿馬等發展中國家進行標準推廣和質量安全管理培訓,共舉辦培訓班6期,培訓國際技術人才300余人。
徐志認為,加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有效推動了熱帶農產品關鍵技術標準互認和應用,實現了中國標準轉化,提升了發展中國家的熱帶農產品質量安全技術水平,促進境內境外種植水平和技術統一,推動世界熱作產業高質量發展。
培訓結束后,中國熱科院分析測試中心還專門為每位學員準備了一份合作清單,為后續深入合作提供參考,希望通過更加緊密的科技合作,攜手推動發展中國家熱帶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