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的一夜風雨后,曹特再次來到貴州省畢節市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草海北岸江家灣碼頭,查看他們團隊在這里開展“草海水生態恢復技術研究示范項目”的水生植被恢復試驗情況。
“項目開展一年多來,我們在湖區均勻分布的67個監測點采樣分析,已經在18個監測點發現輪藻等水生植物。進入8月,隨著草海水溫升高,應該還會發現有其他水生植物。”曹特說,“草海的水生植被在恢復中。”
曹特是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他帶領的水生植物團隊從2021年7月草海出現大面積水草消失開始關注草海的生態,并在2022年初建起了面積為100畝的草海水生態恢復基地,目的是通過實驗解析草海水生植被衰退和水體渾濁的原因。
草海位于威寧縣城南側,是以保護完整的、典型的高原濕地生態系統和以黑頸鶴為代表的珍稀鳥類為主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濕地面積25平方公里,1985年建立省級綜合自然保護區,1992年升格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貴州面積最大的天然淡水湖。
“2013年開始通過在草海人為調高1米多水位,2016年逐步出現挺水植物死亡情況,此后沉水植物也相繼變得稀疏。”貴州師范大學副教授夏品華介紹。2020年4月份,草海保護區的巡護員發現,草海中心區域水體顏色變深、水質變渾,到7月份約有3.7平方公里的沉水植物空白區域。日常負責監測鳥類的劉廣惠在草海做巡護員已經35年,“2020年7月水草消失特別明顯,到2021年這一情況進一步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