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雙目視頻探頭,采摘機器人8秒鐘就可采收一個柑橘;人在家里動動手指,一款果園無人施藥裝置就能快速完成田間作業……近日,為期3天的2023中國(重慶)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展覽會在重慶國際博覽中心開幕,一批新型農機具亮相重慶。
展會期間,一系列論壇、研討活動也密集舉行。據悉,此次農機展由市農業農村委、市經信委指導,中國農業機械學會丘陵山區農林機械分會、市農業機械學會主辦,眾覽展覽(重慶)有限公司、市農機鑒定站、市農機化技術推廣總站、市農科院、西南大學承辦,旨在促進整個產業鏈深化銜接,加快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助推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高質量發展。
19省市255家企業參展
據了解,此次展出面積達1.8萬平方米,設有種植、收獲、農產品初加工、設施農業等展區,共有來自重慶、四川、浙江、湖南等19個省市的255家科研院所及企業攜帶各種新型農機具參展。
在市農科院展臺前,一款柑橘采摘機器人吸引了眾多客商駐足圍觀。機器人配置了先進的雙目視覺探頭,能綜合探頭捕捉的畫面,精準確定柑橘的坐標位置,再通過算法預設采摘路徑,最終通過末端執行器和前端咬合裝置切斷果柄,將采摘的果子放入籮筐。“機器人會根據提前預設的指令從上到下、從左到右依次采摘,采收一個柑橘僅需8秒鐘,非常適合標準化果園的采摘作業。”市農科院農業機械研究所正高級工程師湛小梅說。
為填補丘陵山區大豆玉米帶狀播種機械的短板,西南大學設計了集開溝、施肥、播種、覆土于一體的電控精量播種機,其搭載的鏈勺式排種器系自主研發,可以減少對種子的損傷。此外,該播種機還搭載導航系統,讓播種更精準。工作人員王鵬告訴記者:“它的精度可以達到厘米級,一個小時可以播種5畝,效率是人工作業的10到12倍。”
重慶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居西南地區前列
重慶屬于典型的丘陵山區,地形地貌多樣。如何適應山高坡陡、耕地小塊零散的耕作環境,是重慶農業機械化發展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為此,我市先后頒布實施《重慶市農業機械化促進條例》等系列法規政策文件,將促進農機化作為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并設立市級丘陵山區智能農機裝備技術創新專項,建成了7個省部級創新平臺。同時將農機裝備作為全市33條重點產業鏈之一,明確“鏈主”和領軍企業,吸引國內龍頭企業來渝發展,進一步擴大丘陵山區先進適用農機裝備的應用場景。
截至2022年底,全市農機裝備制造企業有近200家,總產值超300億元,全國7成微耕機產自重慶,地產農機品種有270多個、1200多種型號,幾乎涵蓋了丘陵山區使用的各類中小型機械,全市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達到55.2%,居西南地區前列。
推動丘陵山區農機裝備轉型升級
然而,重慶市農機化率仍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8個百分點左右,提高農作物機械化生產水平還存在多種因素制約。
比如,全市農機裝備相關企業近200家,規上企業年產值僅占全市裝備制造業的3.8%,整個行業呈現出“散亂小”特點,低檔次機具多、高性能機具少,普遍技術含量低,微耕機和農用水泵等小微產品成了“主力軍”。農業裝備水平與全程機械化要求差距較大,玉米、馬鈴薯、紅薯、油菜等大宗農作物全程機械化關鍵環節適配農機裝備少,自動化、智能化機具設備短缺等等。
“我們通過連續舉辦中國(重慶)丘陵山區農機展覽會以及舉辦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高峰論壇等形式,探索適應丘陵山區和重慶農業生產需要的農機裝備,助推重慶及周邊西部城市農機、通機、植保等農業機械企業的轉型升級,助推丘陵山區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 ”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說。
下一步,重慶將堅持“改地適機”和“改機適地”相結合,到2025年,農田宜機化面積將達到1000萬畝,適合丘陵山區適用的先進農機裝備創新研發能力明顯提升、新型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基本建立,農機社會化服務覆蓋到所有鄉鎮,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將超過60%。同時,著力推動丘陵山區農機裝備研發制造一體化發展,力爭2027年,全市農機裝備產值達5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