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過后,湖北省十堰市房縣青峰鎮龍王溝村的煙田里,此起彼伏的馬達聲交相輝映,煙葉移栽的畫面在山間徐徐展開。
背著打孔器,雙手握著手柄,連接桿前端的圓形鉆孔,準確的落在黑白相間的地膜中間,提起,一個圓形的井窖就制作完畢了。一天的時間,李如生可以很輕松地制作這樣的井窖10余畝。
海拔1000多米的龍王溝村,李如生是該村的村支書,也是有著15年種煙歷史的職業煙農。龍王溝村發展煙葉已經15年了,每年穩定煙葉面積1000多畝,是標準的千畝村。據李如生介紹,他從40多歲的時候就開始種植煙葉,15年來,從未間斷。但是隨著歲數的增加,面對煙田翻耕、開溝施肥、起壟覆膜等體力勞動較大的工序,李如生漸漸吃不消了。
打孔機的使用,煙葉移栽更輕松。
煙農痛點就是煙草努力的方向。2019年,龍王溝村納入湖北省煙草公司全程機械化試點,重點解決山區煙田整地、開溝、施肥以及后期采摘、烘烤等環節無機可用或者使用效果不佳的問題。“我打眼心里高興,這不正是我們夢寐以求的事情嗎!”得知試點消息后,李如生和大多數煙農一樣,舉雙手贊成。經過幾年的探索,“現在種植煙葉比以前輕松多了,從煙田翻耕、起壟、移栽到后期的大田管理、烘烤等,基本實現了機械化,不僅省工,效率還高!”李如生操作著機械笑著說道。
問及現在煙葉種植的用工強度,李如生笑著說道,“去年,我不僅評委全鎮優秀村書記,還被評為優秀職業煙農,要是勞動強度大,我是照顧不過來的!”在李如生的身后,還有一群人忙碌著,伴隨著馬達聲,一棵棵幼小的煙苗依次的放置在井窖里,澆上定根水,經過這套工序,就算移栽完成。李如生算了一筆賬,6個人,一天可以完成12畝地,人平2畝,而且勞動強度不大,同樣的時間、同樣的地塊,以前一個人只能完成0.7畝地,而且成活率較低。
臨近中午的時候,已經完成了8畝煙田的移栽任務,李如生停下機械,招呼大伙回家,“下午很輕松,爭取今天放早工!”李如生是房縣眾多受益于現代煙草農業的煙農代表之一。
煙苗放置在井窖,算是完成了移栽。
近年來,房縣煙草部門以農機農藝融合為突破口,不斷推廣機械化耕作技術,加大農機推廣扶持力度,引導專業合作社、職業煙農使用機械作業,大力推廣先進實用的農業機械,扎實抓好春耕生產及農機服務工作,助力煙農實現減工降本。
他們開展農機選型“大比武”,詳細記錄“大比武”數據,大力推廣通用和“一機多用”的農機具。加強與科研院校、生產廠家合作,聯合組建農機研制專班,搭建起“煙草+科研院所+企業”的農機研發與應用科創平臺,引進和研發更適配農機,促進農機與農藝的深度融合。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深度探索農機農藝融合,加大科研投入,理順運作模式,總結推廣,引進更多適應山區、有效減工的先進適用農用機械,降低煙農種植勞動強度,讓職業煙農成為時髦職業!”房縣煙草部門主要負責人介紹道。(圖/文 彭景洋)